当前位置: 新闻资讯  政策前沿   广州:从政府“端菜” 到创新主体“点菜”

广州:从政府“端菜” 到创新主体“点菜”

发表于:2018-04-23 关注 

高扬改革旗帜,重整行装再出发。8日召开的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会议,彰显了广东坚定不移将改革引向深入、进行到底,以新的更大作为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的决心。岭南大地上,各种改革新举措、新进展、新成效层出不穷。今起,南方日报将推出“改革再出发”栏目,以一个个鲜活的改革案例,展现广东以实际行动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。敬请垂注。

近年来,广州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呈爆发式增长,2017年新增4000家以上,平均每天诞生11家高企,增量仅次于北京,总数超过8700家;而在世界权威城市排名机构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体系排名中,广州首次跻身世界一线城市行列,连续两年排名大陆《机遇之城》榜首,海归回国就业意向城市排名全国第二,富士康、微软、卡玛斯等13家世界巨头企业相继布局广州。

以上成绩的取得有赖于广州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进展。据介绍,广州市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,着力简化科技创新管理流程,提出一系列突破力度大的简政放权改革措施,出台了《广州市科技创新领域简政放权改革方案》(下称《改革方案》),致力于破解长期困扰科技创新难题。

优化科技创新管理顶层设计

当前,科技领域仍然存在科技管理制度条条框框较多、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负担较重、放权与监管相对脱节等问题,束缚了创新发展活力。广州市在科技体制改革中,第一步便是转变思路,优化科技创新管理顶层设计,实现从政府“端菜”,转变为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“点菜”。

具体而言,广州聚焦科技创新的方向、重点和短板,着力解决研发投入偏低、企业创新能力不足、科技成果转化不够、创新创业环境欠佳等问题,对原有条块分割的科技计划体系改造整合成“科技创新发展专项”,下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、产业技术重大攻关、民生科技攻关、科学研究、创新平台建设、创新环境建设、对外科技合作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、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建设、科技与金融结合等10个计划,更加符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际需要和重点工作部署。

另一方面,广州坚持边破边立,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。改变过去科技行政主管部门“一竿子插到底”的管理模式,优化科技管理全过程;解决财政科技经费多头重复检查和监督管理缺位并存的问题,理清管理权责,规范监管程序,明确开展项目管理权限下放试点、项目结余经费统筹留用等创新措施。

围绕部分政策操作复杂、享受政策优惠门槛较高、缺乏与市场化机构对接机制等突出问题,广州启动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、企业研发及经费投入后补助、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,以及科技创新券等政策的修订完善,提升政策实施绩效。

不断激发创新主体活力

如何激发创新主体活力,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。在此方面,广州通过点上突破,针对不同创新主体采取针对性措施,不断释放改革红利。

首先,探索科技计划部分立项权下放试点,选择一批科技研发投入稳定、科技管理制度健全的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试点,在部分专题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财政经费配额(或拟立项数)至试点单位,由试点单位遴选形成立项项目,纳入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统筹管理。2017年试点下放科学研究、珠江科技新星等专题项目486项,支持经费达1.08亿元。

其次,率先实施“以赛代评”新模式。结合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(广东·广州赛区),探索通过创新创业大赛向社会征集项目,实现市场和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深度融合。2017年广州参赛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,达3154家,并包揽了广东赛区成长组六大行业的全部一等奖,通过大赛遴选优秀参赛项目308个,支持经费达1.23亿元。

再者,明确向项目承担单位下放项目间接费用统筹使用、劳务费分配管理和结余资金使用等管理权限。项目完成并通过验收后,承担单位无不良信用记录的,结余经费留归项目承担单位使用,在2年内自主支配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直接支出,2年后未使用完的,按规定收回。

最后,下放预算调整权限,部分预算科目由项目承担单位调整报备,改为直接将调剂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。奖励类普惠性项目不再纳入立项管理,年度立项数目压减30%以上。

此外,广州还通过简化流程,减轻创新主体负担,推行“申报审核一张表”,真正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表格中解放出来;通过放管结合,建立层级分明的监督管理体系、项目全过程跟踪评价机制、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和科学的项目评价管理导向,不断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。

本文来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原作者联系删除